春分时节为什么适合放风筝

开心日历

请输入关键词:

春分节气

春分时节为什么适合放风筝

放风筝的原因

春分前后清气上升,微风飘荡,正是放风筝的最好季节。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放风筝来避邪,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风筝表达对新春新年的祈盼。

风筝最早源于我国。据传,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,“削竹为鹊,成而飞之”。最早的风筝称为“鸢”。汉代时,我国发明了造纸术。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,自此又出现了“纸鸢”一词。据明人陈沂《询刍录》说,五代时‘‘李邺于宫中作纸鸢,引线乘风为戏。后于鸢首,以竹为笛,使风人作声如筝”。从此才开始叫“风筝”。

放风筝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。踏青时节,一线在手,视风筝乘风高飞,随风上下,飘忽不定,实是一大快事。在放风筝的过程中,由于要不停地跑动、牵线、控制,全身的肌肉关节都要参加活动。急缓相间,有张有弛,有利于放松钮骨,活动肌肉。《续博物志》中说:“春日放鸢,引线而上,令小儿张口而视.可以泄内热。”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还进一步阐明放风筝对眼睛有好处:“儿童放风筝之空中,最新清目。”这是由于在放飞时,眼睛要一直盯着高空的风筝.远眺作用可以调节眼肌功能,消除眼的疲劳,从而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。

一只大风筝升入云霄后拉力相当大,需要拿出全身力量方能驾驭。由此可发展臂力,强健腰背肌群和足胫关节,对提高反应能力也大有益处。另外,趁春季莺飞草长的大好时节,忙里偷闲,到空气新鲜的郊外放放风筝,沐浴在融融的春光里,精神抑郁一扫而光,对身心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复,都是十分有益的。

放风筝的好处

让眼睛得到休息

手机、电脑看多了,不免会感觉有点眼睛累。解决的办法,就是需要不时看一下远方。

至于多远才算远?多远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好好休息休息?就像飞起来的风筝那么远吧。

当然,能让眼睛暂时离开电子设备的照射,也算是大功一件。

放松颈部肌肉

抬起头成 45°角仰望天空,也许并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具有“文艺气息”,也不会“想当然”地就治愈了颈椎病,但绝对可以放松日趋僵硬的颈项部肌肉。

当抬起头看风筝的时候,平日里被抻拉的肌肉得以缩短,平日里紧张的肌肉也能得到放松。

舒缓温和的户外运动

放风筝这个行为很有意思,两个人能放,一个人也能放,跑着能放,走着也能放。这和风筝都种类、风力的大小,以及放风筝人技术都有关系。

但是,这个事儿的重点是,得去户外放,还得活动着放。

这个户外活动不会让人过于疲劳、歇斯底里,它只是需要温和地跑两步、走一走、扭扭腰、压压肩、扯扯线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优雅地调动了全身的肌肉,精妙地锻炼了身体协调性。况且晒晒太阳还能促进钙的吸收。

就这样,丝毫感觉不到枯燥或是无趣,轻松地运动着,融进了清新的自然。

其他习俗

吃春菜

在岭南的一些地区,春分之日还有个不成节的习俗,叫做“春分吃春菜”。“春菜”是一种野苋菜,乡人称之为“春碧蒿”。逢春分那天,人们都去采摘春菜。在田野中搜寻时,多见是嫩绿的,细细棵,约有巴掌那样长短。

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“滚汤”,名曰“春汤”。民间还有一则顺口溜对此记述:“春汤灌脏,洗涤肝肠;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一年之计在于春,在春分到来之际。面对万物萌发,人们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宁、身壮力健了。

春祭

二月春分,开始扫墓祭祖,也叫春祭。民间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,杀猪、宰羊,请鼓手吹奏,由礼生念祭文,带引行三献礼。春分扫墓开始时,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,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,规模很大,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。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,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,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。

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,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,最迟清明要扫完。各地有一种说法,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,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。

粘雀子嘴

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,每家都要吃汤元,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,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,名曰粘雀子嘴,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。

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。尤其是春分当天。甚至大人们也参与。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,鲢鱼风筝,眯蛾风筝,雷公虫风筝,月儿光风筝,其大者有两米高,小的也有二、三尺。市场上有卖风筝的,多比较小,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,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,较大,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